首页> 热点 >

双江县沙河乡

次播放
上传时间: 1970-01-16
上传自: 网页
简介:

沙河乡地处双江自治县县城西南部,东与勐勐镇相邻,南与沧源县团结乡隔江相望,西与耿马县四排山乡、芒洪乡毗邻,北与勐库镇接壤,南北最长29.5公里,东西最宽18.4公里。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显著国道214线有如一条黑色的绸带由北向南贯穿乡境43公里,“双四”战备公路由东向西穿境而过,极大提升了沙河的交通区位优势。近年来,在国家“通达、通畅”工程政策的推动下,全乡公路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全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邦木后山2753米,最低海拔小黑江河谷900米,相对高差1853米,立体气候明显,全年平均气温19.5℃,年平均降雨量1010.9毫米,年无霜期352天,年日照时数2223.3小时,形成了坝区炎热,半山区温和,高山寒冷的立体气候。全乡国土面积424.47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百分之95,辖11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委会,81个自然村,124个村民小组28433人。乡域内世居着拉、佤、布、傣等14种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百分之47,是典型的山坝结合型少数民族聚居的农业乡。全乡经济以农业为主,独特的立体气候为发展立体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林业生产和多种经济作物发展优势明显。近年来,沙河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育亮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坝区发展水稻、甘蔗、畜牧、膏桐、冬季农业等产业。在山区发展玉米、茶叶、竹子、核桃、畜牧、林纸林化等产业。按照“农民增收的文章从企业做起”的目标要求,依托晶莹糖业公司做大做强甘蔗产业。目前,已建成南布、允俸、忙开3个甘蔗专业村,全乡累计建成蔗园49100亩,产量达20万吨,成为全县最大的蔗糖原料生产基地。同时,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全乡上下不懈努力,现已建成19096亩茶园,21820亩泡核桃,4万亩竹子,建成2个生猪养殖专业村,1个生猪养殖示范小区。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管理民主、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二十字方针目标要求,着力抓好新农村重点村建设,第一、二批新农村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国道214沿线沙河乡所辖的4个村30个村民小组的“一方案三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目前已进入启动实施阶段。通过新农村建设全乡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007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10353吨,人均口粮395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77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99元,财政收入99.1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5034万元。全乡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乡11个村建立了村级医疗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4%,建立村级文化室6个,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乡域内设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校点42所(13所完小),有教职工256人,在校生3348人。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全乡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卫生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乡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乡村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小康社会全面推进,和谐小康沙河正向我们走来。 2008.12.20 制作 相关资料:  1972年11月,双江县成立沙河公社,先后在允俸、南布办公,公社下辖14个生产大队。1982年撤消贺勐大队,将贺勐村划入布京大队,明子山和贺京两个村划入营盘大队;撤消三家村大队,将旧笼村划入邦协大队,三家村划入邦木大队;随后又撤消了绿那大队。1984年,人民公社改称区,同年11月沙河区公所搬到允甸后山办公,生产大队改乡,下辖11个乡。1988年2月,撤区建乡,沙河区改称为沙河乡,下辖11个村公所(办事处)。2000年8月,村级体制改革,村公所改称村民委员会。2002年12月,沙河乡设尹甸社区居民委员会。至2006年底,全乡形成了辖11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共88个自然村124个村民小组的格局。 布朗族性情温雅,历来重视生态环境,养蜜蜂、食蜂蜜是他们的传统。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布朗族创造了竹筒蜂蜜茶的制作和饮茶习俗。据说,只是接待上宾才偶尔制作。竹筒蜂蜜茶制作方法:当贵客光临,主人就要摘来鲜嫩的茶叶,砍来新鲜的竹筒,将茶叶塞入竹筒在火上慢慢烘烤,在竹筒内将茶叶蒸熟,尔后将竹筒内的茶叶倒入茶碗、茶杯中,加入蜂蜜,再把烧沸的开水冲入碗中,用竹筷轻轻搅动。这时香气满屋飘香,一碗黄中带绿的竹筒蜂蜜茶就捧到贵客面前,有竹子和茶叶的清香,再混合着蜂蜜的甜味,真是美不胜收,赞不绝口,主人热情好客尽在不言中。 会飞的沙河乡东等组佤族鸡枞陀螺 鸡枞陀螺,因形似鸡枞故而得名。相传它起源于“三国”时期,是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东等佤族最早祭祀时所需进行的助兴活动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形成了今天全国独一无二、富有难度技巧的民间体育奇葩。它具有其他陀螺所具备的功能,但其独具特色的造型,以及高难度抛接技巧的表演是其他陀螺无法相比拟的。   沙河乡东等佤族鸡枞陀螺表演队曾多次赴昆明、上海、新疆、内蒙等地参加全国性的民族体育盛会,并且多次获得了极具殊荣的表演奖项。   鸡枞陀螺总长约18公分,其把长占据总体长的三份之1.5左右,圆头粗约23厘米,所用麻绳长度为1.8米左右。该陀螺打法奇特与众不同,其打法首先用麻绳将其长把绕圆,然后可用平转、反转或抛转等方法使其旋转于地,并快速将麻绳结成套结将其顺势抛于空中,在其坠落时又用套结将其结住即为结束。如此无限反复形成了现今的鸡枞陀螺表演方式。其抛于空中的高度最高可达30余米,一般按其打陀螺人的喜好及技巧,可高可低,无具体之规定。接陀螺的方法一般大致可分为身后接、身前接、返胯下接和弯膝接四种,身后接和返胯下接两种接法具有较高的技巧难度,也是该陀螺独具奇特的技巧精华之所在。除此,它还是具备和其它陀螺一样的支、打等功能,将之称为陀螺类群中的王子也不为过。   2007年1月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曾到实地采风,并制作节目播放。 沙河乡甘东组傣族古法制陶 土陶制作工艺,是流传于傣族妇女中的一种古老手工技艺,至今已有近千年,几乎绝迹,制作过程仅使用简单的竹片和木板工具。从泥块的和、揉到器皿的捏制成型全凭手工完成。这种制陶工艺,在典籍中被称为泥条盘筑法,据说这种古老的制陶方法在中国已延续了几千年。   在沙河乡忙开村委会甘东村民小组,有部分傣族老年妇女,仍然保存着制作并使用土陶制品的这一习俗。她们中年龄最大的有82岁,最小的也已年过五旬。   制作上好的土陶制品,土质很是关键。甘东村制陶人家取土要到村口一里外的地方挖,因为只有这里的土,有黏性,是制作土陶的上好原料。取回的黏土,要先把它晒干后放置阴凉处备用,制作土锅时,取黏土和经过筛选的细沙按比例舂捣,使黏土和细沙融为一体,变成黏性好、可塑性强的陶泥,然后将泥料制成泥条放置在双膝上的一块木托板上,按所需形状圈起来,一层一层的垒上去,再将里外抹平,制成一个厚溥均匀的土陶雏形。从筛沙、和泥、做坯、成型,泥块在她们手中就像听话的孩子,其手法的熟练和成型的规整让人惊叹。由于不使用转轮,因此转动木托板就成为了一种必须的重复,从做泥坯开始,就要不断的沾水、涤抹,使泥坯表面平整。一手拿竹片、一手转动泥坯,粘接修饰、拍打加光,使高低不平的坯体表面填平、补齐、显现光泽,最后用一块前端刻有条纹的木板敲打锅底、锅身,使条纹印在锅上,这就使整个土陶更显好看,同时也起到放置时平稳的作用。   烧陶是制作土陶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道环节,傣族制陶人家,一般都在街天的前一天傍晚烧制土陶,街天拿到街上出售。   烧制土陶,时间需要一夜。陶坯的摆放、柴禾、稻杆的铺放,都很有讲究,火候、时间的把握是烧制土陶的关键。   制陶的傣族人家都有自己的烧陶点,烧制土陶时,首先用一些细柴垫底,然后把陶坯口对口平行摆放在细柴上,陶坯间隙也要插上一些细柴,再往陶坯上铺上一层干稻杆、一层湿稻杆,重复铺垫二、三层,然后在干稻杆上再放上柴禾,将陶坯铺满、围匀,就可开始烧制。   在摆放陶坯、铺柴禾到点火烧制期间,烧陶人口中都会念念有词,祈求她烧制的土陶牢固、成功、上市能卖个好价钱。   随着时世的变迁,现在的傣族制陶,已不再是傣家人赖以生计的重要来源了,但相信手工制作土陶这一传统技艺,在傣族妇女灵巧的双手上将会一直延续传承。   2007年1月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曾到实地采风,并制作节目播放。 大邦协村一年一度的长街宴 长街宴是这个布朗族聚居的大邦协村一年里最盛大的事情,早晨,男人们都到后山“祭篭”去了,上了年纪的女人在太阳地下抽着长烟嘴,妇女们在忙着准备自家菜肴,只有满地的孩子是最开心的。   每家每户都要把方桌集中搬到村里的主路上,再准备8,9,10个大碗菜和自己酿的米酒,红豆糯米饭更是家家必备的,在手里捏实再搓成长条吃。这一天里外来的客人可以在任何一桌坐下,享受好吃好喝好招待。 祭祀:布朗人与大地合拍的音符   布朗族是多神崇拜的民族。在布朗族眼里,山有山神,寨有寨神,五谷杂粮、金木水火、灶盆锅碗皆有神,神无处不在,无物没有。由于多神崇拜,因此布朗人每年都有多次的祭祀活动。在诸多的祭祀活动中,以祭拜竜神最为严肃隆重。因为竜神是“全寨人的保护神”。双江的布朗族都有祭竜神的习俗。   这个小村庄离县城14公里,位于县城西北部,名叫邦协村。这个小村庄之所以神秘不仅因为它是一个古老的布朗族村寨,它还是一个不断涌现新奇事的小村庄。就在几年前,在邦协寺庙里和尚床脚的硬土里长出了一棵小灵芝,这棵小灵芝似乎带有灵气,越长越大,每年都在不停地升高,还生枝发杈,至今尚存,并“枝繁叶茂”;另外,在这个小村庄里经常会种出八九十斤重的大南瓜;在村寨附近的山林中还发现过重达97公斤的无名野生菌,等等希奇之事层出不穷。   祭竜活动由一名竜头(即主持人,布朗语称“昭色”)和两名助手(布朗语分别称为“翁色”和“翁莱”)共同主持完成。祭祀前先准备红公鸡、母鸡各一只,反毛、爪上长毛、杂色鸡均不用;鸡蛋两个,公猪一头(逢有大事还要一头公牛);另要蜡条八对,酒一瓶和适量茶、米。祭祀开始,昭色、翁色、翁莱率全寨每户一名男人到竜林,昭色提鸡,翁色拉猪,翁莱牵牛,其他物品由村民携带。到竜林后先由昭色在竜树下点上一对蜡条,对竜树三扣头祷告,说明来意。然后大家砍木条在竜树下搭一简易桌台,接着就杀鸡、猪、牛。屠宰有分工:昭色杀公鸡,翁色杀母鸡,翁莱杀猪和牛。宰杀时不能用刀割刺喉咙放血,须用木棍击头而死。宰杀时要把部分鸡毛供于桌台上,把鸡血也滴洒在桌上。将鸡、猪、整理完毕后,要将全鸡、整猪头肉和米混煮于大锅中,煮成肉稀饭。饭煮熟后,昭色再在竜树下点上一对蜡条,然后将全鸡、猪头、牛头及一部分肉、饭盛在盘中,置于先前搭好的桌台上,让鸡头、猪头、牛头面朝竜树。在桌台四角各摆一土碗,然后把酒倒入碗中。摆放停当,又在四个角各点上一对蜡条。完毕后,昭色在桌前正对竜树叩首祷告。祭祀约一个钟头后昭色再次叩拜祷告。拜毕,昭色撤下供品,同时各取一点放回桌上,其余众人食用。鸡头、鸡腿昭色自己吃,以备看卦占卜。当场吃不完的食物可以各自分一点带回家,但家中女性不论老幼严禁分享。吃好后,昭色再次叩拜,祷告。拜毕,众人收拾东西,拆掉简易桌台,各自回家。   在整个活动中,昭色要代表全村老幼进行数次叩拜和祷告,我不懂布朗语,但从昭色、翁色和翁莱的庄重、虔诚中可以领悟昭色祷词的含义:一定是在颂扬竜神的法力无边、至尊无及;一定是在致谢过去一年竜神对全村老幼的保佑;一定是在祈祷竜神继续保佑全村人民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除祭竜外,布朗族还有许多祭祀活动,如祭寨神、祭家神、祭火神、祭棉神等等,笔者不懂布朗文化,其余祭祀活动未曾见识,不敢妄言。只知道在布朗人的观念中,竜神是崇高无比的,任何人不得冒犯;竜林是神圣之地,任何人不得猥亵。进竜林时必须脱鞋,不能穿白色衣服,不得大吼大叫,竜林里的任何东西都不能随意拿,随意动。   在布朗族的祭竜活动中,关于昭色确定的奇闻逸事。昭色的确定方法叫“神找”。当老昭色年岁已高不能主持活动后,就要重先确定新“昭色”。 新“昭色”的确定不是“世袭”,也非“禅让”,而是由老昭色指派村中一人上街买一红公鸡回村,由老昭色拿到竜树下叩拜、祷告,然后拿回放到“阿沙习母”(寨心石。布朗族村寨里都有)处,任由公鸡在寨中转悠,最后公鸡落户谁家,男主人就得当任昭色之职。这样的掌故在布朗文化中不胜枚举。   布朗文化的源远流长,致使布朗文化佶屈深邃,我只能用诚心去感悟,用灵魂去探秘。在邦协村,我领悟到了布朗人歌唱着的灵魂——布朗人的多神崇拜,正是布朗人心地善良、为人厚道的真实写照,他们祭祀多神,是对世间万物存在的尊重,是对一切生命存在的尊重,是对天地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和追求。人必须依赖自然而求得生存和发展,自然需要人的尊重和保护,最终才能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我的眼中,在我的心中,布朗人祭祀多神就是布朗人与大地合拍的一个个跳动的和谐音符!   瞧!邦协村后山的那片林地也许能说明这一点。邦协村头是一片面积逾千亩的原始森林,古木参天,林深树密,虽经千年风雨,沧桑更迭,物是人非,依然如故,在别的村寨周围很难看到这般情景,你不觉得希奇吗?

专辑创建者: 佤乡自由撰稿人
视频数:41 播放次数:37213
简介:

太阳转身的地方-双江 双江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1985年设立为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北回归线横穿双江县城,是个“太阳转身的地方”。境内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70米,地貌高差悬殊,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有“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亦不谢”之说,是北回归线上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所谓“太阳转身的地方”,就是北回归线经过的地方。一年中春秋两次太阳高度角度达66°33′,夏至高达90°;冬至时分最低高度角达43°06′,全年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范围在90°~43°06′之间。日照百分率为49%,日照时空分布:一是高山向河谷地区递增;二是干季多于雨季;三是四季划分,冬季为冠,春季次之,秋季第三,夏季最短。四是年际变化幅度大,高海拔地区突出,低海拔地区较小,冬季日照特别长,对茶树安全越冬,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和储存特别有利。 双江在世界茶学界的名声,很大程度上并非由于自然和人文风光的奇丽,而是由于这里有世界驰名的茶树良种:勐库大叶种;像凤庆在茶界之名和国家级良种——凤庆大叶种一样;双江的勐库大叶种被誉为“云南大叶种的正宗”。同样,很多资深的普洱茶人,如邹炳良、冯炎培、艾田等,高度评价临沧茶的原因之一,就是认为临沧茶品种好,基础好。在普洱茶快速兴起的短短近几年,临沧的好多厂家生产普洱茶、尤其是熟普的历史不长,但能很快后来居上,在各种茶叶评比大赛中频频得奖,在全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很快拓开市场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占尽了资源优势——茶质基础一流,产品自然上乘。 双江自治县成立于1985年,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县城驻地勐勐镇距省城昆明755公里,距临沧市政府所在地104公里。全县国土面积216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6.2%;辖4乡2镇72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两个农场,总人口16.5万人,有少数民族23个,占总人口的44.4%,是全国唯一一个由4个民族共同自治的自治县。长期以来,全县各民族经济互助、文化交融、平等和谐、共同发展,堪称“民族和谐的活化石”。北回归线横穿双江县城,境内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70米,地貌高差悬殊、山地起伏、谷地相间,立体气候特征明显,适宜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森林覆盖率达52.3%,居全市之首,是北回归线上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气

56视频APP

56视频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

56官方微信

56官方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发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