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娱乐 >

巴赫A小调与乐队协奏曲2-1

次播放
上传时间: 1970-01-15
上传自: 网页
简介:

提到巴赫的小提琴曲,至少在演奏者的眼中,地位最高的恐怕莫过于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其中那段规模宏大、变幻莫测的“恰空”,更是被小提琴家们奉为经典,频频演奏并大量录制。至于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尤其是《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BWV 1041),由于技巧相对简单,长期以来经常被程度有限的学习者们当作教材使用,并被许多地区列为中低级别的考级曲目,多少给这部作品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小提琴家和教育家奥厄就曾认为“无论就音乐内容而言或从专门的小提琴技巧兴趣的观点(我不是指它们在教学上的宝贵价值)来看,都不及他的其它小提琴作品”。 关于这首协奏曲的创作年代,过去通常的观点认为:1717年到1723年,巴赫在科滕利奥波德亲王的宫廷里担任乐长。这位二十多岁的亲王信奉在教仪中不使用音乐的开尔文教,但却酷爱音乐,擅长演奏小提琴、维奥尔等乐器,并拥有一个由18位技术高超的乐师组成的、装备十分精良的乐队,即免去了巴赫创作宗教音乐的负担,又为巴赫创作室内乐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巴赫可以随时在古钢琴前或是亲自演奏小提琴,来指挥乐队表演自己的新作。他的很多著名器乐作品,包括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三首小提琴协奏曲等等,均诞生于这一时期。较新的观点认为:《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乐队品属于巴赫的晚期创作(参见《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第七版Bach条目)。 乐曲的第一和第三两个快板乐章均使用了当时协奏曲所惯常的全奏(Tutti)和独奏(Solo)交替的回归曲式(Ritornello Form,音译“利都奈罗”)。。。。。。这些留着以后有空再谈,今天先来看看中间的慢乐章: 乐章有一段4小节的前奏,低声部循环反复的固定音型,上方声部同样周期的旋律起伏,仿佛意味着宇宙间天体运行、四季更替的永恒钟摆,营造了深沉而虔诚的宗教性氛围。 在稍稍的沉寂后,一个冥想而又有点多情而主题降临到了这片静谧的气氛中. s1的第一次小心翼翼的陈述是试探性的,不久便被严肃而强大的间奏(t1)所打断。相比之下,独奏的s2主题显得更为理智而富于变化,情绪虽几经起伏(例如在d小调上失落的连续下行叹息,以及随后鼓足勇气在G大调上冲向最高音的对比),但始终保持了三连音为主的文雅的叙述节奏. 随后,独奏材料s1,s2在乐队周期性运动的背景下,先后在C-G-d-a-e-g-c-C等调式调性上交替生长和变化,性格也变得越来越成熟,正如一个无助的“人”在经历了阴霾、孤寂等风风雨雨的洗礼后,逐渐坚强起来。当独奏小提琴在C大调上再现s2时,那种祥和的回归感和黎明的希望让人无比欣慰。这个乐章总共不过六七分钟,但给人的感觉却像是整个春夏秋冬的更替。在最后由平稳的音阶组成的结束句中,再次体现了巴赫超然物外的“神性”,他正是以这样平和而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命运的捉弄和人世间的种种磨难,正如这缓缓流动的音符般超脱: 巴赫当时作为一个“很懂对位的管风琴师”,以一颗平常人的超脱心态,在不经意间塑造了令后世几乎永远难以超越的乐观、朴素、雅致而又渗透着宗教虔诚的无比崇高的音乐形象,特别是第二乐章“折射出巴罗克时代节奏体系和旋律风格中‘控制’与‘自由’的辩证关系,而且进一步引申,可以说它以妥贴的音响语言近乎完美地象征着人世天地间方正与曲折、阳刚与阴柔、执著与随意,乃至男性与女性、群体与个体、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复杂纠葛。我们当然不知道,巴赫在创作此曲时是否明确意识到如此深遂的象征意味。但纯音乐的优越之处恰恰在这里——它什么都没有说,但它说得比任何语言都更加透彻。”

专辑名称: 小提琴协奏曲
专辑创建者: 爱乐
视频数:105 播放次数:14248742
标签: 小提琴 协奏曲
简介:

小提琴协奏曲

56视频APP

56视频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

56官方微信

56官方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发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