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

南拳系列之五祖鹤阳拳

次播放
上传时间: 1970-01-15
上传自: 网页
简介:

五祖拳是南拳的一种。全称“五祖鹤阳拳”。创自晋江人蔡永明(1853-1910年或1849-1902年)。蔡初习白鹤拳、猴拳、罗汉拳、达尊拳和太祖拳,后从河南艺人鹤阳师(一说山东大侠和阳师)研武技。清光绪年间(1875-1908)融会所学五种拳技特点及鹤阳师遗技,创编成“五祖鹤阳拳”。 五祖鹤阳拳的风格古陋、简洁,不尚花巧,出击直截了当,因此在演练时比较不起眼,而真正看出五祖鹤阳拳艺功力深浅,拳术造诣的地方,就是“摇身震胛”的发劲,连绵不断的手法,以及灵活转换的脚法。功法、手法、脚法,这三者正是五祖鹤阳拳武技的三大支柱。 手法:六门八法、新八法、六门八节 “手执八法称无敌,脚踏莲花第一人”,这首对联是称赞师祖蔡玉明武艺精湛,而其中就点出了五祖鹤阳拳手法与脚法的要求。“六门八法”是五祖鹤阳拳手法的精华所在,是由八段散手动作组成的散手对练套路。这八种手法贯穿于五祖鹤阳拳所有手法之中,是接手出击的诀窍。它的最大特点是粘手听劲,要求“软如棉,粘如糍”,一旦与人接手,就随顺对方的手肢劲力变化,沾粘不离,等待对方招式转换之空际,应手而入,击其无备。 五祖鹤阳拳的脚法可分为四种:缠、踢、屈、剪。 缠法属于暗脚,应用于步法之中,包括了钩、缠(包)、顶、撞、靠、压、摆、弹等。它是在与人接手时,以手对手,以脚制脚。上盘以手法对付,而下盘则在入马进步时,攻击对方的马步,尤其善于趁对手马步移动之际施展出来。 踢法则多用中下盘腿法,而且配合手法使用,有典型的南拳风格,包括了茵藤踢、盘龙踢、蹁踢、七寸踢、地趟钩踹等。运用踢法时,重视手法的掩护,往往踢法使用的前后,都有连续的手法辅助。 屈法即是跪步法,一般的跪步仅仅是步型,而屈法则是脚法的应用,有前屈法、后屈法、指地双屈法,在跳下屈地时,利用体重与步型的结合,重挫对手的脚部,最擅于对付地趟腿法。 剪法指的是落地金钩剪,以扑地卧倒双腿剪击对方的脚腿,包括了阳剪、阴剪、连环剪、扑白虎剪等,属地趟腿法。 五祖鹤阳拳的脚法多变化,不在手法之下,却不以脚法示人,所以较少为人所知。在练习时,以练步法为基础,因为任何的脚法,都是以灵活的步法为依据,倘若步法没有练好,脚法的应用就会失准,也就易为人所趁。此外,步法正是进出六门的关键,即使手法再好,如果没有步法的配合,就做不到粘手不离的地步。步法突显的是“走”,手法的接续,身形的转换,多在走步时展开的,而缠、踢、屈、剪四法,则是随着攻击时机而变化运用,是故五祖鹤阳拳的脚法不单是为了配合手法的运用,也同时是主动攻击的技法。

专辑创建者: 武术之家
视频数:32 播放次数:13134775
标签: 功夫 武术 格斗
简介:

南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的一大类拳种的总称。它以福建、广东为中心,广泛流传于长江以南地区,故称“南拳”。 南拳的基本特点是门户严密,动作紧凑,手法灵巧,重心较低,体现出以小打大、以巧打拙、以多打少、以快打慢的技击特色。闽粤一带人体形较为瘦小,力气也相当弱些,因此特别重视下盘的稳定性,讲究步法的灵活多变,多有扭拐动作(如骑龙步、拐步、盖步等),使身体可以灵活转向。南拳的上肢动作绵密迅疾,极富变化,有时下肢不动,拳掌可连续击出数次,力求快速密集,以快取胜。在发力时,南拳大多要呼喝作声,吐气催力,以增大爆发力。南方人四肢较短,所以讲究贴身靠打,多出短拳,充分发挥“一寸短,一寸险”的优势。南拳拳系中有许多象形拳,不仅有龙、虎、豹、象、鹤、蛇、马、猴、鸡等常见的象形拳,而且有狮、彪、鱼、犬等罕见拳种。其象形拳数量之多,居全国诸大拳系之冠。   南拳的总体风格是步稳、拳刚、势烈,少跳跃、多短拳、擅剽手,以声、气修力。威猛迅疾,灵巧绵密,刚柔相济,上肢及手型尤富于变化。它不像少林拳那样雄浑朴茂,舒展大方,但其刚烈之气,威猛之势,却灏然自成气象。   南拳拳系的形成时间,大概在清初到清代中期,即从..

56视频APP

56视频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

56官方微信

56官方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发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