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

魅力“坝头”贺派

次播放
上传时间: 1970-01-16
上传自: 网页
简介:

魅力贺派 贺派乡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南面,东至南碧河与四排山乡相连,南至挡坝河与沧源县勐来乡和勐省镇隔河相望,西接福荣乡,北连耿马镇,乡政府驻地距离县城9公里,国土面积为250.38平方公里。 贺派乡是1973年由耿宣区(现耿马镇)划出而建,乡以驻贺派村而得名,“贺派”傣语意为“坝头”。   贺派乡是1972年6月由耿宣区(现耿马镇)划出而建,乡以驻贺派村而得名,“贺派”傣语意为“坝头”。全乡辖7个村委会,下辖62个自然村,分为89个村民小组。2006年,全乡总户数3539户,总人口16500人,其中农业户数3539户,农业人口16036人,居住着佤、傣、拉祜、景颇等14种民族,其中:佤族人口占35.4%,傣族人口占32.2%,拉祜族人口占12.3%,汉族人口占11.6%,其他少数民族占8.5%。2006年实现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4665万元,粮食总产量4797吨,农民人均有粮24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585元。 地形   乡境内分为山地、山麓坝两类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山区半山区约占70%左右,有少部分地势较平缓的小凹地约占30%。境内与福荣乡交界的回汉山最高,海拨2977米,最低海拨980米,平均海拨1100米左右,全年气候温和,日照长,霜期短,无霜期为350天,年平均气温为18.5℃,雨量适中,年平均降雨量为1303.6毫米,为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类型。适宜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    贺派乡全乡耕地面积66800亩,(其中水田19058亩,旱地47742亩),人均耕地面积4.2亩。以甘蔗、粮食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农业乡,主产水稻、旱谷、玉米等粮食作物,甘蔗、核桃、茶叶、竹子、桑树、木薯、八角等经济作物,发展芒果、西瓜、菠萝、板栗等经济林果。主要特色产品有者卖古茶,热带水果,傣、佤、景颇等民族风味小吃等。 人口数据   2003年全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65个自然村,8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658户, 贺派乡人口16009人,其中农业人口1558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9‰,全乡境内居住着佤、傣、拉祜、景颇等14种少数民族,其中:佤族人口占35%,傣族人口占33%,拉祜族人口占13%,汉族人口占12%,其他少数民族占7%。有19个乡直机关及驻贺单位,有12个党支部,10个团总支。 资源环境   贺派乡地形分为山地、山麓坝两类,地势西高东低。山区半山区约占70%左右, 贺派乡有少部分地势较平缓的小凹地约占30%。境内与福荣乡交界的回汉山最高,海拔2977米,最低海拔980米,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全年气候温和,日照长,霜期短,无霜期为350天,年平均气温为18.5℃,雨量适中,年平均降雨量为1303.6毫米,小气候为亚热带气候类型,适宜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流经贺派乡的主要河流有4条,水利资源丰富,有利于水电开发,水面面积171亩,其中养殖面积171亩。全乡以甘蔗、粮食为主要经济支柱,拥有草地32350亩,林地244569亩,其中经济林果地58045亩,其中:茶园面积1197亩,(其中可采摘面积1197亩)、核桃面积3400亩,主要种植核桃、木爪、菠萝等经济林果(其中:种植甘蔗54840亩,当年新种植核桃2700亩)。旅游景观遍布全乡各个角落,有环境优美的耿马土司避署山庄——莫陆同护佛寺,有芒抗佛寺,崩弄石佛洞、响水河瀑布、者卖古竹城、另楞水库等风景别致,自然风光优美,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金等矿产资源具有开发潜力。 基础设施   截止2006年底,贺派乡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全乡有417户通自来水、3539户通电、883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88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25%和79.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25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800户(分别占总数的38.7%和22.6%)。乡到县道路为柏油路面;进村道路为弹石路或土路路面;乡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崩弄村、芒底村、落阳村通达工程项目23公里沙石路正在建设中,距离最近的车站10公里;投资15万元的乡机关食堂建成投入使用,同时乡机关办公楼项目正在建设中,农贸市场已建成投入使用,芒抗村、贺派村卫生室建设和5个行政村卫生室规划选址工作已完成,同时公共卫生、疾病预防、保健和艾滋病防治等工作有效推进。全乡共有拖拉机633辆,摩托车1215 辆。全乡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9735亩,有效灌溉率为45%,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1937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74亩。   到2006年底,全乡建有沼气池农户799户;装有太阳能农户87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350户。全乡62个自然村已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122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贺派乡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42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 210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36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464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旅游文化工作取得进展,者卖古竹城、莫陆同护佛寺、景颇目瑙纵歌、初具旅游网络。   全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完善。有资料显示,流经贺派乡的主要河流有4条,水利建设发展较快,有那雨箐、者卖2个水库,灌溉面积2200亩,有者卖、芒底、回朽、贺广、水平、芒弄、芒款、那雨箐、崩弄九条大沟,有效灌溉面积为29031亩,有各种大小桥16座,有挡帕河、响水河两座电站。各村委会村村通公路,交通便利,耿沧油路贺派段(16.4公里)贯穿全乡通沧源,耿双油路贺派段14公里,总通车里程417公里。累计建沼气池563口。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有电话446部。电视机覆盖率70%。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启动建设规划,街面实施了油路改造。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有个私经济业主754个,从业人员800余人,总产值539万元,实现利税169万元。 特色产业   核桃产业   贺派乡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认真落实“一个产业、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机制、一笔工作经费”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等。2006年甘蔗产业全乡销售总收入2092.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3%;2007年计划种植核桃8000亩,已完成备地工作;计划新植桑园面积2000亩,养蚕80张,实现经济收入5-6万元,亩产效益3000元;种植高优茶园2989亩;种植薯类1456亩,其中在芒抗村、水平村连片种植535亩,在县薯类产业办的指导下,引进新品种(预薯一号)红薯种植900亩;在水平村者卖组连片种植亚麻100亩,涉及农户43户,种植总投入2.8万元。继续重点发展八角、花椒、波萝等种植业目前贺派乡拥有专业合作组织1个,其中,已登记注册1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600人。 农村经济   贺派乡是一个以甘蔗、粮食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农业乡,主产甘蔗、水稻、旱谷、玉米、茶叶等。2006年农业户数3539户,农业人口16036人,劳动力8884人,农村经济总收入为484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215万元,占总收入的66%;畜牧业收入430万元,占总收入的8.8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6596头,肉牛396头,肉羊120头);渔业收入24万元,占总收入的0.49%;林业收入111万元,占总收入的2.28%;第二、三产业收入885万元,占总收入的18.25%;工资性收入69万元,占总收入的1.4%。农民人均纯收入1838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乡外出务工收入59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00人(占劳动力的2.3%),在省内务工100人,到省外务工100人。重点扶持运输业、建筑业、饮食业、酿酒、米及饲料等加工产业发展。 文教科卫   全乡文教科卫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实施科教兴乡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普六”、“普九”得以巩固。有资料显示,有中学1所,有小学21所,有中心幼儿园1所。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有乡卫生院1所,有13个卫生室,每个村民小组都有卫生员,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计生工作正常开展,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人文地理   贺派乡位于耿马县城南面,北纬13°29′东经99°22′,东至南碧河与四排山乡相连,南至挡帕河与沧源县勐来乡和勐省镇隔河相望,西接福荣乡,北连耿马镇。乡政府驻地离县城10公里,总面积为250.38平方公里。贺派乡于1973年从耿宣区(现耿马镇)划出而建,以驻贺派村而得名,“贺派”傣语意为“坝头”。境内居住着傣、佤、拉祜、景颇等14种少数民族,境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淳朴,各民族来往密切,融会贯通,长期合作与共。目前,尚存的历史古迹主要有:一是者卖古竹城。“古竹城”遗址距离耿马县城15公里,是一个有56户261人组成的小村,是县委、政府全力打造的“乡村文化旅游”景点之一,遮卖,在傣语里的意思是用绳子记留的地方,遮为绳子,卖为记留。二是同护佛寺。相传是安奉佛祖的胸骨上凹部舍利之地。另一种传说为赕金耳环而得名,从寺庙的建筑特点看,有双龙抱柱,麒麟看门,建筑风俗奇异独特,像一座晶玲的小宫殿,此寺在佛教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主要民族节日有:泼水节、新米节、圣诞节、景颇族目瑙纵歌等传统民族节日。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该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淳朴,各民族来往密切,融会贯通,长期合作与共。尚存的历史古迹主要有:一是者卖古竹城。“古竹城”遗址距离耿马县城15公里,是一个有56户261人组成的小村,是县委、政府全力打造的“乡村文化旅游”景点之一,遮卖,在傣语里的意思是用绳子记留的地方,遮为绳子,卖为记留。二是同护佛寺。相传是安奉佛祖的胸骨上凹部舍利之地。另一种传说为赕金耳环而得名,从寺庙的建筑特点看,有双龙抱柱,麒麟看门,建筑风俗奇异独特,像一座晶玲的小宫殿,此寺在佛教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主要民族节日有:泼水节、新米节、圣诞节、景颇族目瑙纵歌等传统民族节日。

专辑创建者: 佤乡自由撰稿人
视频数:52 播放次数:111756
简介:

石佛洞人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上司曾经管理着这片土地,后来的人们探寻着、建设着直达印度洋之滨的最近通道;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耿马抓住机遇,成为“白马腾飞”的地方,耿马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生活,享受着生活。 “耿马”傣语直译为“勐相耿坎”,意为跟随白马寻觅到的黄金宝石之地。这里历史文化悠久,资源物产丰富,山河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境内文物古迹甚多,历来为中外游客所关注。距县城26公里的小黑江畔巴达山麓的石佛洞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小芒关崖画群展示了数千年人文历史,反映了耿马先民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耿马总佛寺、孟定洞景佛寺是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及缅甸僧侣朝圣之地。耿马地质地貌多样,民族风俗保存完整,有热带河谷、原始季雨林、溶洞、温泉、珍稀动植物等自然景观,适宜观光、探险和科学考察。1996年批准设立耿马南汀河省级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批准为省级澜沧江流域自然保护区。 白马广场原建于1985年。1988年耿马大地震后,1991年政府在此修建抗震纪念碑。于2005年新建的白马广场,总面积26.25亩,总投资1100万元。四周以古榕树为主,苍劲古老的榕树千姿百态,在红花绿草的映衬下,既有雄壮之美,又有艺术之雅。 白马广场正面入口处,有一飞马雕塑,展现了一幅耿马各民族发展的历史画卷。主题由“远古呼唤”、“边城新曲”、“世纪畅想”三部分组成,画面表现了佤族的铜鼓舞、剽牛舞,傣族的象脚鼓舞等,极具当地民族特色的节日欢庆场面。基石上一匹气势雄浑的白色骏马腾空而起,既展现了白马寻觅到圣地耿马的美丽传说,又象征着耿马各族人民昂首阔步奔小康的精神风貌。白马广场是耿马人民欢度节日,举行重大庆祝活动的地方,也是耿马县城的重要的标志。白马广场,是一座生态花园,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游览之地。 耿马抗震纪念碑高22米,上层为方形白塔,塔高13米,正面刻有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亲笔题写的“耿马抗震救灾纪念碑”,整座碑仿傣家竹楼造型,端庄大方,既有傣族风格的古朴灵秀,又有现代艺术的庄严典雅,是震后重建的新耿马熠熠生辉的象征。 纪念碑后面是一葫芦形清泉水池,池边有许多石头堆成的山林。大榕树、凤凰树掩映着水池,池中水清见底。池上有一小石拱桥,步入小桥便可清晰见到了昔日的土司衙署的议事厅。 原来的耿马土司衙门,属于摹仿宫廷式建筑,占地20多亩,由东到西,有照壁、门亭

56视频APP

56视频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

56官方微信

56官方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发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