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 >

[56首发]台湾乌日乡风情_4

次播放
上传时间: 1970-01-15
上传自: 网页
简介:

在自然地理方面,本鄉位於臺中盆地之西南部,西倚大肚台地之東南端,適當盆地出入口地帶。土壤分為台地紅壤,較不利農耕。砂質土壤分佈於大里溪、筏仔溪、烏溪、旱溪兩旁,利於農耕。 rnrn在人文風貌方面,本鄉早期的開拓者,以閩籍人士為主,尤以漳州籍移民為多數,少部分泉州同安人居於同安厝 ( 螺潭村 ) ,粵籍移民分佈在客仔庄 ( 東園村 ) 。道光二十五年 (1845) 在葫蘆墩 ( 豐原市 ) 爆發的漳泉械鬥,波及到當地造成嚴重的傷亡。至於鄉境同安厝,以及大肚與烏日的交界,也常發生械鬥。而本地的前五大姓氏為林、陳、楊、張、黃。 rnrn在產業特色方面,稻米與甘蔗是清代迄今的重要農作,從舊地名仍保有的下 ( 東園村 ) 、窟 ( 光明村 ) 、舊 ( 五光村 ) 之多,即可知舊式榨糖業的興盛。日治時期本鄉的糖業由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所控制,同時期亦發展紡紗、紡織業。戰後工業發展以金屬業為主,然值得一提是民國五十七 (1968) 臺灣煙酒公賣局烏日酒廠落成,專門生產“臺灣啤酒”,至今仍是臺啤重要的生產地。 rnrn鄉鎮歷史 rn 乌日乡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已有人類活動的記錄。所發現的遺址在下馬厝 ( 榮泉村 ) ,從出土的文物推斷應屬牛罵頭文化,距今約 4,500 年前。 rnrn乌日乡沒有平埔族的聚落,清代漢人拓墾的記錄,最早可追溯至康熙末年,岸裡社土官阿莫招徠開墾貓霧拺 ( 臺中市南屯區 ) ,當地才隨之開發。康熙末年修築的官道,雖未經過本鄉,但仍可利用大肚附近的官道對外聯絡。乾隆二十五年 (1760) 開鑿王田圳引筏仔溪水灌溉,乾隆三十九年 (1774) 九張犁庄 ( 九德村 ) 形成,象徵當地墾務已日漸興盛。 rnrn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 乌日乡屬於臺灣府諸羅縣管轄,雍正元年 (1723) 改隸彰化縣。光緒十一年 (1885) 臺灣建省後,劃歸臺灣縣管轄。由於烏日非戰略要地,所以清廷在當地從未駐軍。 rnrn清代烏日出現較大規模的動亂有二:rnrn一. 為乾隆五十一年 (1787) 爆發的林爽文事件,林氏為天地會會首,當時福建天地會份子嚴煙就在阿密哩 ( 光明村 ) 傳天地會口訣給林爽文,而當地也是林陣營抗官的重要據點。 rn二. 為同治元年 (1862) 爆發的戴潮春事件,鄰境的霧峰是雙方拼鬥重要戰場,咫尺之隔的烏日想必也烽煙遍地。 rnrn步入日治,明治二十八年 (1895) 烏日屬臺灣縣彰化支廳管轄。明治四十二年 (1909) 改隸臺中廳沙鹿支廳,大正九年 (1920) 再改隸臺中州大屯郡烏日庄。州治時期當地設置外烏日、五張犁 ( 五光村 ) 派出所,劃歸大屯郡警察課管轄。至於交通建設,以明治四十一年 (1908) 完工的山線鐵路最重要。 rnrn戰後時期,民國三十四年 (1945) 乌日乡由臺中縣大屯區管轄,並新設烏日鄉,此後名稱一直沿用至今。警務方面,民國三十七年 (1948) 烏日派出所升格為烏日分局。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烏日的戰略地位得到提升,因為國軍利用日軍在成功嶺的舊營區,重新擴建成東南亞最大的新兵訓練中心。更從民國五十一至八十八年 (1962~1999) ,在成功嶺開設大專學生集訓班,成為預備軍官教育的搖籃。民國六十一年 (1972) 公告烏日鄉都市計畫,預計民國八十一年 (1992) 可容納 30,000 人口。今民國九十四年 (2005) ,鎮人口六萬人左右。

专辑创建者: 筱雨
视频数:6 播放次数:21838
标签: 台湾 乌日乡 风情
简介:

56视频APP

56视频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

56官方微信

56官方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发现精彩